产业资讯

信息驱动创新 科技再造辉煌

“未来5-10年是中国科创的历史机遇!”《第十一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圆满落幕

2023-03-22 18:27:06   来源:   阅读: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在深圳福田圆满落幕。本届峰会以“万物资生 福启未来”为主题,旨在携手行业知名学者与重磅嘉宾等头部力量,助力推进基金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集聚,协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正如此次峰会提到的,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给创投市场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一级市场的投资、募资和退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投资节奏放缓是行业的普遍感受。但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出台以及行业规范的可持续发展,市场信心不断修复,困局之下,新的机遇逐渐显现。

      那么,不确定的国内外形势中,暗藏着哪些可以窥见的确定性?在有限的确定性中,又暗藏着哪些难得的历史机遇?一级市场投资又应当具备怎样的眼光与视角,投资人应当以何种策略在有限的确定性中抓住历史的机遇?
     01

当前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在因为疫情“失去”的过去三年中,局部战争、大国对抗、供应链重构、债务风险、通货膨胀、逆全球化、经济衰退等热词不断地冲击着本就脆弱的全球经济。这些接踵而至的“不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洒下重重阴霾。投资端,一级市场的投资、募资和退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企业端,创新创业企业不断受到来自市场变化、供应链重构、债务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让迷茫的创业者与投资人看到了国家坚定发展的方向。前不久发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应对外部打击遏制”的表述,显然具有更深刻的解释
对此,会议表示,“重构自身经济与产业发展自主可控的安全性,已成为国家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策略。与此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拥抱未来颠覆性技术,推动新的世界经济与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则成为当前经济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二者所形成的自主可控与新经济变革的动态二元结构硬科技创新创业,或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底层投资逻辑。”
具体而言,这种结构将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科技与主导产业:IC半导体产业,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发动机与内燃机,大数据与云计算,区块链与数字币,网络安全,基础科学国家实验室等。
  • 政府引导、地方协同发展的民营专精特新科技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民营创新创业企业,包括新材料与新能源、专用芯片、核心零部件、传感器、先进工艺、仪器仪表、高端装备、AI与IoT企服、医疗科技、消费平台科技、公共技术支撑创新体系等。
  • 引导社会资本走向主战场,投早、投硬、投长:支撑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智能服务业等发展的硬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等。

中国科创产业崛起是新时代历史机遇,硬科技成果转化与专精特新将成为中国科创时代的先锋队、生力军、独角兽策源地

02

硬科技成果转化的底层孵化投资逻辑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硬科技成果转化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也使得中国经济未来5-10年的历史机遇变得更加清晰:
  • 首先,背景层面,中华民族复兴使命与国际时局大环境,突出强化了科创时代二元结构(自主可控、颠覆性技术)历史机遇;
  • 其次,执行层面,硬科技成果积累往往长达8-10年以上,国家与地方重点投入上千万甚至上亿,而且转化需要多学科人才、需要设备与实验条件、需要产品落地打磨的时间周期;
  • 再者,政策层面,国家鼓励高校院所及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IP购买、IP股权持有、离岗创业等。
面对逐渐清晰的历史机遇,硬科技成果的价值结构也逐渐显现:
  • 首先,硬科技成果有望冲击百亿市值。国家大力支持专精特新,硬科技场景大多是天然的可扩张扇形,硬科技创业具有50-100亿市值上市与并购是大概率事件,细分领域极易出现独角兽、压舱石、平台型公司。
  • 其次,硬科技成果具有特殊的价值转化逻辑。这其中包括了概念验证、IP转让、创业公司股权与并购转让、公司IPO上市等。
  • 再者,硬科技成果具备特殊的价值特征。硬科技成果大多聚焦在国家迫切需要解决卡脖子或是未来颠覆性技术的赛道,同时,科技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实际控制人具备成熟的商业思维(坚定愿景与初心,务实专注当下场景验证,商业合作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对此,会议表示,“未来5-10年是中国科创的历史机遇,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科创要结合中国的国情重现二元结构,上游以国家为主导,下游以民营企业为主导,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走中国式现代化。”

03

围绕科学家进行硬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与投资
深度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汇聚上市公司、知名投资机构、孵化器产业园、科学家、政府服务平台等高端生态资源,形成了以科学家基金为代表的硬科技创投孵化创新模式。

 

04
硬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
促进硬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举措实施多年,但大多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并非政策力度不足造成的,而是硬科技成果转化其自身存在很多短板。
会议表示,“硬科技成果转化有多种路径,但在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学家或创业者极易陷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尤其是该过程往往需要较长周期,并且投资回报率很低,并且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10%,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很难获得资方青睐。”而谈到科学家创业,王田苗教授还表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不同,科学家是长板理论,但创业是木桶理论。同时,科学家喜欢用演绎法规划前景,而创业者则往往采取归纳法,从小目标逐渐迭代、稳步提升。最后,创业是一场冒险的游戏,科学家是否能够全职创业,也是困扰科学家的又一难题。”
05
硬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思考
基于以上思考,王田苗教授分享了他关于硬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维度的认知模型
  • 首先,进行赛道行研,通过聚焦高成长性与增量市场的行研,来发现卡脖子技术在上中下游的高价值,或是未来颠覆性赛道上的先发优势科技成果价值;
  • 其次,明确客户特征,明确该科技成果是面向C端或M2C、B端或B2C,还是G端或G2B,以此判断出其面对的是低频、中频,还是高频市场;
  • 最后,分析业务结构,分别就成熟度、成长曲线、细分赛道、纵横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调研。

那么,作为一个投资人,该如何认知优质项目的市场价值

会议表示,“在聚焦“卡脖子”赛道,面向G端的项目其市场商业价值会小于B端以及C端,同时市场规模较小有可能是低频的,但因其不可替代性易成长为细分领域小巨人。而在聚焦未来产业的相关赛道,面向B端的项目,其价值则会小于C端项目,同时该赛道往往具备大市场非垄断性的特点,如果先发优势将会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因此,硬科技创业需要以产业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合作谋发展。科技成果应当落入有价值的具体应用落地赛道。
会议还将硬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分为三个阶段
  • 初创阶段:企业刚刚启程上路,需要解决的是创业方向、第一个落地市场客户以及小目标任务的分解(产品研发、股权融资、队伍建设、奖罚与成本核算、相关制度)、动态调整等;
  • 成长阶段:收入超过1000万,则需要思考什么是自己基本业务、什么是自己未来想象业务、质量引发销售与研发责任、成本控制与融资节奏、团队激情与战斗力匹配等问题;
  • 发展阶段:收入接近1亿或估值超过10亿,就需要重新审视自我认知、短板与内部管理问题,如何把握行业趋势,一般形成自己第二条发展曲线,如何做好资源拿捏与整合,如何找准公司发展节奏与窗口时点等。

从认知模型到发展路径,再从优势发掘到CEO一把手选择,如果简要概括硬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思考,大概可以用2个基本点,4个条件和3个关键要素来概括。

简单来说,2个基本点就是要拥有高技术门槛,并具有潜在规模的市场需求;4个条件就是树立商业小目标、寻找商业合伙人与融资、加强产品研发与落地销售;而3个关键要素则代表了初心、专业机构指导与优秀CEO选择。当一个项目同时具备以上多条要素与前提时,则意味着它向成功之路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坚实一步。

上一篇:2023年投资逻辑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