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此次峰会提到的,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给创投市场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一级市场的投资、募资和退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投资节奏放缓是行业的普遍感受。但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出台以及行业规范的可持续发展,市场信心不断修复,困局之下,新的机遇逐渐显现。
01
当前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
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科技与主导产业:IC半导体产业,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发动机与内燃机,大数据与云计算,区块链与数字币,网络安全,基础科学国家实验室等。 -
政府引导、地方协同发展的民营专精特新科技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民营创新创业企业,包括新材料与新能源、专用芯片、核心零部件、传感器、先进工艺、仪器仪表、高端装备、AI与IoT企服、医疗科技、消费平台科技、公共技术支撑创新体系等。 -
引导社会资本走向主战场,投早、投硬、投长:支撑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智能服务业等发展的硬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等。
中国科创产业崛起是新时代历史机遇,硬科技成果转化与专精特新将成为中国科创时代的先锋队、生力军、独角兽策源地。
02
-
首先,背景层面,中华民族复兴使命与国际时局大环境,突出强化了科创时代二元结构(自主可控、颠覆性技术)历史机遇; -
其次,执行层面,硬科技成果积累往往长达8-10年以上,国家与地方重点投入上千万甚至上亿,而且转化需要多学科人才、需要设备与实验条件、需要产品落地打磨的时间周期; -
再者,政策层面,国家鼓励高校院所及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IP购买、IP股权持有、离岗创业等。
-
首先,硬科技成果有望冲击百亿市值。国家大力支持专精特新,硬科技场景大多是天然的可扩张扇形,硬科技创业具有50-100亿市值上市与并购是大概率事件,细分领域极易出现独角兽、压舱石、平台型公司。 -
其次,硬科技成果具有特殊的价值转化逻辑。这其中包括了概念验证、IP转让、创业公司股权与并购转让、公司IPO上市等。 -
再者,硬科技成果具备特殊的价值特征。硬科技成果大多聚焦在国家迫切需要解决卡脖子或是未来颠覆性技术的赛道,同时,科技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实际控制人具备成熟的商业思维(坚定愿景与初心,务实专注当下场景验证,商业合作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对此,会议表示,“未来5-10年是中国科创的历史机遇,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科创要结合中国的国情重现二元结构,上游以国家为主导,下游以民营企业为主导,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走中国式现代化。”
03
-
首先,进行赛道行研,通过聚焦高成长性与增量市场的行研,来发现卡脖子技术在上中下游的高价值,或是未来颠覆性赛道上的先发优势科技成果价值; -
其次,明确客户特征,明确该科技成果是面向C端或M2C、B端或B2C,还是G端或G2B,以此判断出其面对的是低频、中频,还是高频市场; -
最后,分析业务结构,分别就成熟度、成长曲线、细分赛道、纵横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调研。
那么,作为一个投资人,该如何认知优质项目的市场价值?
-
初创阶段:企业刚刚启程上路,需要解决的是创业方向、第一个落地市场客户以及小目标任务的分解(产品研发、股权融资、队伍建设、奖罚与成本核算、相关制度)、动态调整等; -
成长阶段:收入超过1000万,则需要思考什么是自己基本业务、什么是自己未来想象业务、质量引发销售与研发责任、成本控制与融资节奏、团队激情与战斗力匹配等问题; -
发展阶段:收入接近1亿或估值超过10亿,就需要重新审视自我认知、短板与内部管理问题,如何把握行业趋势,一般形成自己第二条发展曲线,如何做好资源拿捏与整合,如何找准公司发展节奏与窗口时点等。
从认知模型到发展路径,再从优势发掘到CEO一把手选择,如果简要概括硬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思考,大概可以用2个基本点,4个条件和3个关键要素来概括。